名师工作室
     团队介绍
     团队规划
     成果展示
     保障机制
     特色创新
     互动交流
     学习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创新

杜培培工作室2017年度特色创新


一、学校重点扶持成长,工作室各项工作运作规范

学校及时制定《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推动工作室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实验场所的调配、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总结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足额到位。工作室建有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及时交流总结,成员也对应进行任务分解,制定个人发展年度计划,工作室运作规范有效。

二、以教研教改为抓手,促进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变

工作室成员完成3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在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常见病用药指导》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已经2016年验收通过。获得省级研究课1人,获得徐州市两课评比获得示范课1人。获得徐州市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获得徐州市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设计与应用比赛三等奖1项。7名教师参加省市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1名获得徐州市一等奖和省三等奖,1名获得徐州市二等奖,2名获得三等奖;一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解剖技能大赛,1名获得一等奖,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一)工作室确立特色鲜明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在知识结构上,注重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人文科学与护理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护理的特色和优势;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要求,突出临床技能训练、考核,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1.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课程体系,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医德相长的新课程体系。

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

3.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合理调整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丰富人文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讲座与选修课,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护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或遗漏,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将护理核心主干,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编写讲义大纲,进行课程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学科课程打基础、综合课程强能力、隐性课程育素质新课程设置模式,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为指导”,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病例讨论法、PBL教学法、翻转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平台,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宗旨,采用标准化病人(SP)教学以及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强调用真实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构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机制,以培养学生临床护理胜任力。

5.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的结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与临床学科的有效融合,以临床问题或病例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部分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提前,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入学即以班级为单位进入医院参观、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树立职场理念和职业感觉。

2)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搭建系统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素质,体现“素质与能力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模拟与实训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3)建立实验室训练、岗前培训、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训体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操作设计相应场景,并导入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临床易出现的棘手问题,锻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与特殊情况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临床实习岗前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强化技能训练作为进入临床实习的必要条件;建立“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将实验课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岗前培训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教学管理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成立由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和建设工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建立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针对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创立学校与医院合一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形成学校与医院共建、教育责任共担、教学任务共承的新教育观。定期对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开展研讨和交流,使学校教学质量与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系统。进一步修订、健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二级督导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对各教学及管理环节有效的检查与评估;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测评;追踪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5.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逐渐推广实施护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月考制度,针对每次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并传达至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已达到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及时改进,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尤其是含有技能操作的课程,统一重难点和具体操作标准;进一步加强校、系、外校督导推门听课制度,及时反馈评课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校院合作,共研创新护理用具

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系的教师团队比较重视与企业或医院的合作。2014.10-2016.10期间,我系教师与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一款“密闭式静脉配药装置”,依托省卫计委中标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开发、试验工作。共计研发改进了四代产品,一经投入到沭阳县人民医院使用,便收到了肯定与好评。该产学研模式“校企携手,共研‘密闭式静脉配药装置’”的典型案例获得了2016年度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2017年工作室成员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研发“被动踝泵运动装置”,获得国家只用新型专利一项,获得第2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熊孩子创智智能”专项奖,徐州市创新大赛一等奖,达到了校院双赢。

四、大力发展创新协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工作室成员指导学生或与医院合作研发创新护理和生活用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指导学生参加省市创新大赛、创新实践挑战赛,两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和市科技创新市长奖,1名教师获得伯乐奖、五一劳动奖章和徐州市科技创新市长奖优秀辅导员;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三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2名学生获得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成员尤其是领衔人杜培培老师能关注学校发展,关注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由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丰富理论、由名师引领成长,引导个人有效探索,注重课堂效率提升,作用显著,特色鲜明。











苏ICP备10207186号
江苏省职业教育杜培培护理工作室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