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20年) 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保证我校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本着客观性、规范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国护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护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江苏省、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护理系2016—2020年护理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一、专业现状 我校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2010年,虽然是我校最年轻的专业,但是拥有一支团结和谐、结构合理、思想作风好、学术造诣高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一)师资队伍 1.护理系现有专兼职教师42名,近几年共新引进教师2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4名,医师1名,研究生9名,1名护理部主任工作经验,4名三级医院护士长工作经验,2名江苏省专科护士,外聘高级职称护理专家10名。 2.分设基础医学教研室、护理教研室、护理实训教研室等教学管理机构。 3.每年学校都会安排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期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甚至出国培训,还会安排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临床顶岗实践。 (二)学生规模 2010年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护理系,2011年招收四个班,共计206名学生;2012年招收6个班,共计306人;2013、2014、2015、2016年各招收8个班,目前在籍学生1946人,其中12级306人正在实习。第一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执护考试通过率98.1%,就业率100%。 (三)实验实训条件 1.实验实训条件优越,设备配套齐全,社会声誉良好。 2.系部拥有同步或超前于医疗企事业单位,设施一流的仿真护理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 (四)校企合作 1.通过院—校一体化教学实习体系和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了系统、完整、规范的校外实习基地整体管理模式。 2.充分发挥三十余所校外实习基地优势,为专业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 3.每年校领导都会带领专业教师到各家医院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护理行业发展的动态、我校实习生的表现、听取临床护理专家对学校护理教育和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每年学校会邀请各家实习医院的护理专家来校座谈和指导教学工作,及时发现教学和实习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跟进临床护理前沿,及时改进。 (五)教学科研成果 1.师资科研力量过硬,先后荣获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徐州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徐州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徐州市教育系统模范职工小家、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等荣誉。 2.自护理系成立以来教科研成果显著:省级护理技能大赛2等奖3人次,3等奖6人次;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级微课比赛3等奖3人次,两门联院精品课程《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和《常见病用药指导》已经结题,两项省级课题已结题,申请并获批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市级技能大赛获奖70余人次,市级教学设计及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16人次,主编联院主干课程教材1本,参编联院专业课程11本,在创新创业方面,我系创新协会张晓东老师指导学生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三等奖并荣获了徐州市市长杯的荣誉称号。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新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专业设置与临床护理一线岗位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对接;坚持产教融合,校院合作,坚持工学结合,执行合一;依托护理行业,携手各友好合作三级综合医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护生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的《五年制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备的职业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规范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爱心、责任心、细心及慎独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响应“互联网+”行动,以学校全面开展 “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经过5年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成集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多功能智能化校内实训基地和更多满足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打造一支校内专业老师和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和专家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2;把本专业建设成成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 四、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一)教学基本建设 1.课程建设 (1)在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争取5年内再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5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及其产生的辐射作用,带动课程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争取在5年内获得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奖项5项以上,建设2-3门具有完整系统微课程资源的课程。 2.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江苏省联合院院本教材以及校本教材。争取5年内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院本教材3-5部,校本教材5-10部。 3.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五年内,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 4.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加强学校、医院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和就业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5.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教师≤18 :1,实现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达5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30%以上,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比例在60%以上,争取5年内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20-30名。具有一支相对稳定,来自临床一线的外聘教师队伍,将专兼职教师比例调整至1:2;5年内培养学科带头人3-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10人,骨干教师30名,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6.实施高徒工程,培养技能精英。不断完善大赛培训和选拔机制,将大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积极参加江苏省和徐州市举办的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到十三五末,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获省级以上奖项10项,中职学生护理技能大赛获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奖项1项。 7.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力争5年内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5项;市级科研立项5-8项;校级科研立项8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5-10 项;年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8.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在教学与实验场所营造与医院工作情景相近的临床工作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 1.确立特色鲜明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人文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人文科学与护理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护理的特色和优势;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要求,突出临床技能训练、考核,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1)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改革课程体系,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医德相长的新课程体系。 (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 2.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合理调整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丰富人文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讲座与选修课,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护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或遗漏,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将护理核心主干课程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编写讲义大纲,进行课程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学科课程打基础、综合课程强能力、隐性课程育素质的新课程设置模式,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为指导”,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病例讨论法、PBL教学法、翻转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平台,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宗旨,采用标准化病人(SP)教学以及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强调用真实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构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机制,以培养学生临床护理胜任力。 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的结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与临床学科的有效融合,以临床问题或病例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部分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提前,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入学即以班级为单位进入医院参观、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树立职场理念和职业感觉。 (2)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搭建系统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素质,体现“素质与能力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模拟与实训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基础护理技能训练、专科护理技能训练、综合护理技能训练平台,突出由简单重复向独立思考转化、由单纯模拟向综合设计转化,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建立实验室训练、岗前培训、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训体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操作设计相应场景,并导入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临床易出现的棘手问题,锻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与特殊情况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临床实习岗前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强化技能训练作为进入临床实习的必要条件;建立“以赛促训”的激励机制,将实验课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岗前培训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实现理论课、实验课、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系统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造护理专业特色,对各教学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完善与创新,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环节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系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素质。 (3)实施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专业技能考核,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4)重视护患关系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护患关系的教育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利用讲座、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技能和态度,并在专业课程开课前,要求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相关技能和与病人、医务人员建立良好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交流技能。 (三)专业教学管理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成立由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和建设工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建立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针对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创立学校与医院合一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形成学校与医院共建、教育责任共担、教学任务共承的新教育观。定期对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开展研讨和交流,使学校教学质量与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系统。进一步修订、健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二级督导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对各教学及管理环节有效的检查与评估;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测评;追踪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5.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逐渐推广实施护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月考制度,针对每次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并传达至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以达到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及时改进,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尤其是含有技能操作的课程,统一重难点和具体操作标准;进一步加强校、系、外校督导推门听课制度,及时反馈评课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招生就业 1.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十三五” 期间,面对初中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的新形势,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就业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学校根据合作医院需求,与合作医院共同研制招生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 2.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在保证学校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要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严把就业推荐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实现诚信就业;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校院合作为平台、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不断落实“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3.加强学校、医院合作,实施联合办学和订单培养。加强与省内各级医院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为临床定向培养适用性人才。通过学校、医院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实行“做中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体验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学校、医院合作,为学生就业驾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五、专业建设具体计划 序号 | 年度 | 具体计划 | 备注 | 1 | 2016 | 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获奖1项以上;参编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院本教材1部,校本教材1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5名,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名;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2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立项2项,校级科研立项2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 项,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 2 | 2017 | 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获奖1项以上,建设1门完整的微课程;参编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院本教材1部,校本教材2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5名,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名;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立项2项,校级科研立项2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 项,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 3 | 2018 | 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获奖1项以上;参编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院本教材1部,校本教材2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5名,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名,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项,中职学生护理技能大赛获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奖项1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立项2项,校级科研立项2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 项,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 4 | 2019 | 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获奖1项以上,建设1门完整的微课程;参编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院本教材1部,校本教材2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5名, 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名;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获省级以上奖项3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立项2项,校级科研立项2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 项,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 5 | 2020 | 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或微课比赛获奖1项以上;参编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院本教材1部,校本教材2部;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职教师5名,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名,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师和学生护理技能比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项,中职学生护理技能大赛获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奖项1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市级科研立项2项,校级科研立项2项以上,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 项,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 |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业建设领导机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与职责,加强对护理专业建设的领导、经费与业务指导,确保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使专业建设按计划实施。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激励机制等,为护理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三)政策保障 争取学校在教学条件、人才引进及培养、建设经费等给予倾斜,为护理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护理系 二〇一六年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