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在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根据我校“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目标要求,特制定生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技能过硬、能够更有效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培养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医药行业和联院医药专业委员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一、专业介绍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专业实训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有200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在生物药品生产企业从事生物药品生产、管理、贮存等工作,在生物技术企业从事研发辅助工作以及在疫苗生产企业从事疫苗生产工作的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以生物药品生产操作为重点技能,以生物药品生产、生物药物分析检测、疫苗生产为拓展技能进行人才培养。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江苏省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三)专业核心课程 发酵制药技术、生物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四)核心实践环节 校内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五)职业资格证书 发酵工程制药工高级工。 二、专业建设具目标及任务 1.专业及课程建设目标 深化团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学制改革,贯彻执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导下,以人才培养方案“4.5+0.5”为依据,编制并执行专业课程标准。 2.专业团队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团队力量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建成一支以团队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全员参与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团队成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理论,熟知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围绕五年制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设置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改教改、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专业文化等内容,推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团队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任务,适时依据生物制药行业及企业科技与生产发展水平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场景、教材课件、网络平台、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内容,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加强联院精品课程建设,力争联院精品课程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建设成为联院优秀精品课程。 4.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职业资格能力为重点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编制主干课程院本教材2门以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编制2门相关课程的课例及教学案例库。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成长。到2020年争取完成2—3个省市级课题、2—3个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新申请3个以上各级课题。 同时学习并推动自然科学研究,成立自然科学课题研究小组,发挥自然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争取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 6.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设备,更有效发挥实验实训场地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7.团队教师培养发展 (1)师德建设 将师德建设作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引导团队成员时时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师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每学期以学生座谈会、学生测评等方式对团队成员的师德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期教师业务素质考核。到2018年,在团队全体成员师德情况达到优秀标准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 (2)教学基本素质 团队内实行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形成老、中、青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基本功,老教师向中、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技巧,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开展“五课”教研。每学期每位成员至少接受团队内其他成员的集体听课一次,每学期成员互相听课次数每人不少于10学时,团队带头人实行推门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学时。团队成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学基本功、说课、信息化教学、多媒体制作、“两课”评比等教学竞赛活动。 (3)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积极参加先进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与交流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承担科研课题、企业实践与技术服务等途径,参与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攻关。到2018年,力争完成省级课题1项以上,自然科学课题1项以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 (4)骨干教师培养 积极为团队成员争取培训机会,通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途径,培养一支对高职教育内涵领会深刻,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让骨干教师真正成为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8.社会服务 依靠教学团队智力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优质实训资源,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学试验、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设思路 以学校教师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相关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并举,创造条件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竞赛、交流、科研等活动,注重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以各类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申报或评估为契机,在提高团队整体实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团队的团结协作作用,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等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建设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6-2018年度 (1)制度管理 组织制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团队成员制定自身素质提升三年计划。 (2)企业兼职教师建设 聘请一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与团队带头人(联院专业带头人)共同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增加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与本团队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3)专职教师培训建设 积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及其他各类培训;有计划的按岗位安排团队成员进行企业顶岗锻炼,对兼职教师开展一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4名教师完成硕士学位进修,取得硕士学位。 (4)专业建设 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学制改革,贯彻执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导下,以人才培养方案“4.5+0.5”为依据,编制并执行专业课程标准。 (4)课程建设 完成《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联合院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完成参与省级教材的编写任务;开发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案课例集;构建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的案例教学库。 (5)教学改革及课题研究 团队成员每人至少发表教育教学或专业论文1篇;完成校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2项,争取立项校级以上课题2项。 2.2019、2020年度 (1)制度管理 健全完善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 (2)团队教师培养发展建设 继续加强企业专家带头人在专业发展与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强企业专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影响力,争取引进企业科研课题一项;积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及其他各类培训;继续有计划的按岗位安排团队成员进行企业顶岗锻炼,对兼职教师开展一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争取再有1名教师进入博士学习进修阶段,增强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课题研究能力。 (3)专业建设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建立健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在生物制药职业标准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关键能力。 (4)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微生物与生产菌种选育技术》联合院精品课程,争取成为优秀精品课程;开发一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省级教材;继续开发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 (5)教学改革及课题研究 团队成员每人至少发表教育教学或专业论文1篇;完成校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2项以上;争取完成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项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类论文3篇以上。 (6)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并投入生产实践教学,在兄弟院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校内实训资源共享,进行各类实践培训、技能大赛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 (7)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构建毕业生网上交流反馈平台,加强毕业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反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利用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增强本专业在学生、社会中的影响,以利于后续招生工作。 (8)总结团队建设经验,发表相关论文 将教研室团队建设的经验总结整理,以论文、成果汇报等形式展示。 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 1、在实施“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对4.5年的在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科学地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中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4.5”中学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实训课注重培养学生专项能力,使学生通过两年理论和实践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达到零距离上岗,同时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中,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0.5”的文章,为使学生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形成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良性机制,学生实习期间我们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确保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1)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研室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并且要求专业指导教师与本系签定指导责任书,负责定期与实习学生联系,指导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等。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兼职指导教师,兼职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实习学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双导师”的协同指导,更加完善了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面管理,有力地确保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 (2)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管理 学院设有专职的实习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中心的教师经验丰富、熟悉专业,按工作计划去企业进行巡回指导,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全面情况。 (3)加强岗前培训 顶岗实习前,专业教研室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制定《实习指导书》,就安全生产、厂规厂纪、常见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常见设备操作规程等进行指导说明,强化顶岗实习的规范化。 (4)班主任直接管理制 顶岗实习期间,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真实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吻合,实现药物制剂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因此,实施“4.5+0.5”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行订单培养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培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订单培养的学生,由于他们已有了就业目标,在校学习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可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见习,了解企业和生产实际,进一步增强学习过程的针对性。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还可提升本专业的就业率。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注重加强高学历和“双师”结构队伍的建设,实施专兼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 1、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建议学校与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院校签订协议,选送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成一流的药剂专业师资队伍。 2、聘请3~5位著名的药剂学教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专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我专业的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或开设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加强团队协作,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本课程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鼓励教师互相学习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 4、重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实践课程主要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5、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为及时掌握制药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通过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可知,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施的关键。 1、建设实验室 积极争取实验室建设经费,加快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技术、仪器装备的现代化,环境设施的标准化。在原有基础上扩建1~2个实验室,解决实验实训设备老化、落后的问题。 2、加强校内实训建设 首先建设仿真实训室,引进《青霉素生产仿真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有效地将发酵制药技术、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技术、制药设备等专业课程与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的制药设备、真实的生产场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进行自主学习,达到与生产实际最接近的模拟实训。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筛选开发建立10个左右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训练,了解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课程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四)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 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具有长期在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师参与的教学团队,根据行业发展,及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完善修订,要求每学年审核修订一次。教学大纲制定要组织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既要发挥企业技术人员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熟悉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领域的专长。 2、实验实训 注重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有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对整个实验实训的具体认识、理解,提高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动手操作的职业素质,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3、课程开发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挥本专业“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作用,利用大家的集体智慧,开发一些实用性强、企业迫切需要新员工尽快掌握的专门课程,或者本专业教学过程需要的实验实训讲义、习题集等。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教师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3、校企合作,制作相关生产工艺影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1.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办学,为地方或企业进行全脱产或半脱产的函授、短期培训,服务地方经济与医药行业。 2.与校成教处合作,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支持函授工作。 (七)加强教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教研课题,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本专业建设发展。注意平时的案例积累与教育教学研究随笔的记录,形成多思考多总结多写作的好习惯。 (八)资金投入 争取资金投入实践教学硬件建设,用于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更新现有实验实训设备,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操作设备和场所,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成果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将牢牢把握住“服务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宗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预期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效果 (1)就业情况:学生就业(含自主创业和继续深造)率保持在99%以上,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保持在98%以上。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自身学历和素质提高意识强,后续教育基础扎实。 (2)双证书获取情况:学生发酵工程制药工(高级工)获取率达到100%,当年毕业证获取率达到97%以上,毕业两年后毕业证获取率达到100%。 (3)学生获奖情况:学生在校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率达到100%,奖牌质量领先于同类院校选手。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取得更好成绩。 (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职业技能等受到企业高度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100%。家长、学生、学校对就业质量满意。 2.教学质量成果 (1)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及时跟踪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修行出满足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并富有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教学内容,修订完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4)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积极编写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应用于本专业学生。 (5)进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技能综合实训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教学案例,按设备工位设置专业教师,实现小班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建设由省级以上财政支持的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开展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实训项目,并建设一定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效果优良。 (7)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实训资源优势,在兄弟院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集训、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